博联文库-企业内部免费在线文档学习分享平台

博联个人数字图书馆  博联在线文档学习分享平台

博联文库

大学生微信信息焦虑研究

总页    科研专区    信息技术    大学生微信信息焦虑研究

      摘要:大学生是网络社交的主要人群,使用人数也占微信使用总人数的26.1%左右,大学生使用微信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时间短,不必纠结于地点的限制,微信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知识和信息爆炸的今天,微信的使用也有许多负面影响导致大学生的精神焦虑,微信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改变,也改变了我们传统的社交方式,但是也引起了很多人的“社交焦虑”,我们将这种焦虑总结为“微信焦虑”,微信焦虑正在逐渐成为一个社会精神问题。微信焦虑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因此,研究清楚微信焦虑的表现、产生原因、如何改善微信信息对大学生精神状态的影响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次研究的目标是:①通过理论知识的系统研究,总结概括微信信息影响大学生焦虑的因素。②对理论研究中因素进行整理,构建调查问卷。③根据研究的结论提出减少微信信息焦虑的对策。本次研究在参考借鉴国内外对于信息焦虑的范围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微信信息焦虑的影响因素并形成调查问卷,对一部分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有75.36%的大学生利用微信进行聊天交流,有63.48%的大学生主要使用微信的朋友圈来分享自己的生活,所以很多时候的重要消息都是在微信上发布的,但是其中只有53.33%的人表示能从微信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由此可见,微信的使用很多时候是没有意义的,降低打开微信效率,拥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微信焦虑将逐渐消失。研究意义:微信从2011年到现在,9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信息体系,但其在用户信息筛选和信息监管上关注度不够,从信息焦虑角度出发去改善用户体验的研究更是少有。一方面让人们更关注和了解微信信息焦虑,另一方面为后续研究人员在微信信息焦虑方面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微信焦虑;生活节奏;研究


      1.微信焦虑的表现和产生原因
      据问卷调查,大学生每天使用微信的时间一小时以下的只占11.59%,一到三小时的大学生占52.18%,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每天花在微信上的时间长达两三个小时,使用时间极长。因此,大学生拥有微信焦虑的表现也很明显,查明产生焦虑的原因对环节大学生微信焦虑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1微信焦虑的具体表现
      1.1.1发朋友圈没有留言心慌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除了微信的基础功能——聊天交流外,使用微信最多的就是朋友圈,为了分享自己的生活,大学生常常会发一些朋友圈,发朋友圈的初衷是为了记录和分享自己的生活,但是现在却逐渐变了味,发朋友圈时常常会暗中比较自己与其他人朋友圈点赞数量和评论数量的多少,每次发完朋友圈都要捧着手机不断刷新,查看是否有人留言或点赞,一有留言立刻回复。大学生发朋友圈时也常常会不自信,如果没有人评论,可能会觉得自己的朋友圈让人不满、引起他人不适,有一些大学生把一段时间没有人点赞或回复的朋友圈删掉。甚至有一些大学生会在特定的时间,如心情差时,将朋友圈里一些自己觉得不满意的照片、让自己心情不好的评论和消息删掉。
      1.1.2发出的语音信息总要再听一遍
      很多大学生每次给他人发完语音后自己都会条件反射般再听一遍,甚至重听好几次,目的是为了确认自己说的音量是否适中,阐述的内容是否清晰,说话内容是否清楚……如果没有再听一遍,就会长时间地思考自己的语音是不是说错、语气是否不得当、内容是否没有阐述清楚,陷入无法自拔的焦虑之中。
      1.1.3害怕成为话题终结者
      调查时我们发现,大部分时间使用微信群聊的人高达28.7%,但是这些大学生在群聊时,时常不敢接话,担心大家本来讨论得很热闹,自己随便接了一句,却引得大家不开心,没有人将自己的话接下去,遇到了这种自己成为“话题终结者”的情况,就会变得很焦灼,不断地看手机,或者是绞尽脑汁地编出一个新的话题让大家来接,否则会一直担心自己接的话不得体或者单纯的无趣。
      1.1.4高频打开微信
      很多大学生的社交都在网络上,微信加了几十个群,微信通讯录几百个人,每天大学生都要花大量时间读完每一个重要群聊的消息,刷完每一个好友发的朋友圈,生怕错过任何一条有用的消息。根据调查显示,“大学生间隔较短时间就打开微信查看,即使没有消息提醒”的问题中有43.77%的大学生有时会这样做,只有6.67%的大学生从来不这样做,有时候担心别人随时给自己发消息,经常打开微信检查,甚至在工作或学习时检查,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1.2微信焦虑产生原因
      当个体对情境作出危险的过度评价时便会激活机体内神经系统引发焦虑反应产生焦虑症[1]。
      1.2.1现实生活中渴望关注
      对朋友圈的点赞和评论特别关注的人往往希望自己能够在别人心中是重要的,希望能够获得他人关注,这是一种人人都有的正常的心理需求,也是大学生发朋友圈的另一个原因。但是过于与在乎微信里别人于自己的互动,可能说明这个人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得不到他人的充分关注,内心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也有一种情况就是一些大学生发的某条朋友圈或某条消息是专门想给特定的人看的,这就代表着他们心中比较在乎这些人的看法,想吸引这些人的注意,渴望得到他们的关注。
      1.2.2过于在乎外界评价
      很多大学生往往是在给比较重要的人发语音时,如大学生比较敬重的辅导员、教授,或者语音中所说的事情很重要是,才会重听自己发出的消息,确认内容是否正确、语气是否正确、自己想阐述的意思是否清晰,因此这是比较正常的现象。
      但是如果每一条发出去的语音自己都要重听一遍,甚至多听很多遍,那说明可能真的存在轻微的焦虑,这些人往往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安全感,常常怀疑自己是否出错,或者在他人面前表现不佳,比较在乎别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的看法。心理学上常说:听自己的声音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自身的心理压力,有一种与自己在心灵上对话的感觉,有利于增强在社交活动中的安全感。
      在一个比较热闹的场景中,每个人都聊的热火朝天,忽然一个人说完话后没人再说了,场面突然变得寂静,这种奇怪的寂静,虽然有时只有几秒钟甚至一句话的时间,但是也会使人产生尴尬的情绪,怀疑自己是否说错了话,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尴尬甚至有些紧张的情绪,但是这属于正常的情况,没有必要因此产生焦虑。而且我们应当清楚的是,对自己充满自信,因为引起沉默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为某一句话说得很深刻、比较有分量,可以引起参与者的深思,身子可能是说话者的本身地位比较高,说话内容常常属于压轴性的总结,都可能使群聊出现沉默的尴尬情况。
      1.2.3与朋友、家人交流过少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花越多时间看朋友圈,看聊天记录,就越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的时间就越少,与家人、朋友真正面对面交流平时经历的事情、表达或宣泄自己的情绪的时间也会大幅度减少。有一些平时基本不刷朋友圈的人,他们在生活中往往有一些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叫自己沉迷于其中,为这个兴趣爱好投入了较多的精力,刷朋友圈的时间会相应减少,他们得到的是货真价实的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知识,而花大量时间刷朋友圈的人得到的常常是“碎片化”知识和社会信息,即便是刷了一天朋友圈也很难得到一些真正有益的知识,更不可能获得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2.研究微信焦虑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市场出现许多新媒体互动平台。现代生活节奏快,大学生产生社会焦虑是发展过程中必然问题,应给予足够重视和处理。根据大学生实际情况,分析其社会焦虑原因,找到引发源头,才能够进行有效处理。挖掘大学生社会焦虑深层原因并采取可行方式进行缓解,有助于将社会焦虑问题不断减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1微信焦虑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
      2.1.1极大缩短学习时间
      在我们的调查中显示:“在微信平台能否获得想要的信息”问题中有百分之五十三的大学生选择了“几乎不能或小部分不能”,只有4.64%的大学生选择“都能”,这就说明大学生很难再微信平台上得到一些专业的知识或技能。因为微信就如同微博等社交平台,里面的大多数信息都是分成一小部分一小部分的,即“碎片化”,手机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阅读方式。相较于传统纸质阅读,碎片化阅读具有快速、便捷的特点,易于大学生接受[3]。但是碎片化阅读会使大学生的思维变得支离破碎,常常了解完一样东西后立刻忘掉,又转身学习下一样东西,很难将思维集中,在看完微信朋友圈和公众号中的内容,我们再回忆刚才阅读和自认为学会了的信息,已经完全想不起来了,因此,这段时间就相当于浪费了。很多大学生解释说这种刷朋友圈的行为可以“缓解压力”,但是实际上这是最简单的一种让大脑产生多巴胺的行为,学习后获得的成就带来的多巴胺比这种“缓解压力”行为带来的更容易让人愉悦。因此,每天花大量时间刷朋友圈和公众号,处理很多人际关系等,都浪费了大量完善自己、学习新知识的宝贵时间。
      2.1.2现实生活中与家人、朋友的交流减少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网络走进千家万户,也与学生的生活密不可分,网络成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信息的一个有效有段,同时各种不良的信息也在加速充斥着学生的眼球,青少年网络成瘾严重干扰了学习,影响了身心健康[4]。
      的确,网络上每一个人都蒙着一层厚厚的面纱,朦朦胧胧,看上去十分吸引人,但是实际上这种十分吸引人的“交际”往往毫无益处,网络上交往,每个人对对方的所知就使对方向展现给你的,并不是真实的。有些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关注,得不到快乐,上网找网友倾诉,但是殊不知,从网友身上学到的不一定是有益的。真正想对我们这些大学生好的往往是我们的身边的家人和朋友,有些事情蒙在心中不会好受,网络上的交往太飘渺。家人和朋友是我们最亲密的人,我们的心里的困难自己想不通,而他们稍稍一点就会让我们想通,与家人和朋友的交流减少,不仅会影响感情,还会使自己的情绪得不到疏解,积郁成疾。
      2.1.3生活质量下降
      微信焦虑其实是一种由于期待无法满足而产生的焦虑,就是对还没有发生的事情感到心慌和紧张,容易不受控制地往坏的地方想地负面情绪。作为一名大学生,总是沉浸在微信带来的虚拟的虚荣中无法自拔,追求虚拟世界的虚荣,因为没有人给自己精心准备的朋友圈点赞和评论,担心自己半分钟不查看微信就会错过重要的信息,认为自己能够在微信中学到现实中我们都学不到的知识,这些都是荒谬的。当有微信焦虑的大学生的目光回归到现实时,一定会发觉自己的生活已经过得一团糟:与亲人和朋友的交流变少,感情变淡;生活过的并没有朋友圈里自己表现得那么精致;微信和公众号中学的“知识”也应用不到自己的生活中……沉迷于微信,有微信焦虑,会使生活质量下降。
      2.2大学生微信焦虑的解决办法
      经济学家近些年已经逐渐注意到了“微信焦虑”的存在,2017年发表在《The America Economic Review》的论文《Beeps》中的一段思想实验重点研究了微信焦虑。实验室假设在一家企业中,IT部门要尽量避免员工因为收到社交软件的消息提醒就不工作,在网上冲浪,部门有四种解决办法,一种是“维持现状,有消息就立刻消息提醒“,一种是”完全取消消息提醒,不‘哔哔’”,第三种是“依概率进行消息提醒,有时‘哔哔’,有时不‘哔哔’”,第四种就是“在收到消息一段时间之后在进行消息提醒”。经过复杂的推到,经济学家发现最优的机制就是微信消息提醒间隔服从泊松分布,在时间点t中有新邮件到来时,IT部门控制“哔哔”声在时间点t+t*时响起,此种情况下,员工专心工作的时间最长。
      通常情况下,当大学生试图进行复习或者认真工作时,为了自己安心学习会将手机设置成静音,然后在开始心满意足的工作,但是实际上这个完全不能抑制逐渐增长的微信焦虑,因为这个品率完全取决于对于微信的上瘾程度,如果能够忍受的时间非常短,那么即便是没有消息提醒,也会不断地拿起手机检查是否有新消息,因此将手机静音效果不会很好。
      2.2.1拒绝将时间留给社交
      把微信里那些热爱表现自己的朋友屏蔽,只保留那些“发营养朋友圈、激励自己上进”的朋友。“表现型”朋友的朋友圈觉得大多数是晒自己的生活,让别人看到自己的生活,并不会错过什么重要的消息,并且随着一些微商、代购、求投票等行为的消失,朋友圈的最初属性——鼓励自己、记录生活的属性又重新出现了,“渴望别人给自己点赞、评论,渴望受到别人的关注”的心理就会逐渐消失,焦虑心理也会有所缓解。但是在调查中,有57.73%的大学生表示,“我与一些朋友之间的联系基本来源于朋友圈的点赞”,那么,屏蔽这些好友的朋友圈会不会使关系逐渐疏远是一个问题。实际上,只要我们保证每周看一次那些朋友的朋友圈主页就完全可以了,并且还可以在这个行为中替我们自己将重要的朋友筛选出来,成为有价值的朋友。
      给自己设定合适的回复节点。比如每个一两个小时再查看一次微信,见到消息就回复,如果过五分钟没有得到对方的回应,或者即使是有回应但是没有连续的回应,回应的问题没有什么价值等,就自动的将这个对话转到下一个回复节点。学生的生活往往是被这种断断续续的微信交流打断的,很多时候双方的交流没有非常有效率,可能自己十分钟发一句,对方间隔五六分钟又回复一句,自己在做别的事情时总是想去检查一下对方是否回复自己,即使微信没有提醒有新消息,但是也想打开手机开一眼。然而大学生的时间总是很宝贵,尤其是能集中精力的块状时间少之又少,即使是闲聊,也最好再聊天的时候讲究效率,讲究聊天的质量,不能嘻嘻哈哈的浪费时间,更何况有时候是工作而不是闲聊,那么一定要提高聊天的效率。自己规定一个时间段,如八分钟,那么如果在八分钟内不能开启一次有效的谈话,那么实际上这次谈话也没有那么重要,往后拖一拖也无妨。
      将这两个方法使用一段时间,就会发现自己的学习、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必总是端起手机查看,或者等一个无所谓的回复等很久,以两个小时为一个时间段的成块时间多了,自己也能集中精力生活了,微信焦虑也就随之消失了。
      2.2.2找到自己的生活节奏
      大学生应当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规律。给自己规划好每一个时间段应该做的事情,如果做不了就给自己一点小惩罚,不可以让任何一个社交打乱自己的计划。在做其他的事情时将手机放到一个自己看不到的地方,将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到正事上,避免自己“万一别人给我发消息我没看到怎么办”、“万一别人给我的朋友圈点赞、评论我没有及时回复怎么办”、“万一我的好朋友在这时发朋友圈怎么办”……等一系列想法。拥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大学生才会拥有自己的生活,生活重心不会全在与他人交往、获得子虚乌有的虚荣心上,微信焦虑一定会逐渐消失。
      2.2.3关闭消息提醒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群体里的人越多,在谈话时就越没有重心,那么交流时就很难提高效率,因为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想法都不会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讨论时共同话题就很少,所以,如果不是单纯的为了休闲而聚会,那么在其他场合下,参与讨论的人数越少越好,这样就能提高谈话效率,谈话重心也会很明确。微信也如同现实生活一样,据我调查,凡是热衷在群里说话的人,90%说的都不是什么重要信息,因此,再一般情况下,任何一个大学生都没有必要担心因为没有看群聊消息而漏掉一些重要的信息,因为出现有用信息的概率极低。
      除了群聊之外,订阅号也是一个产生微信焦虑的原因,对然现在订阅号设置了“折叠功能”,而且不久之前还加了置顶功能,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帮我们减少了订阅号的“骚扰”。大学生关注订阅号一大部分原因是觉得自己能够学到知识和技能,订阅号符合自己的兴趣,但是关注了很多的订阅号,积累的文章越多,阅读的速度就越慢,阅读效率就越低,因此,指定一个具体可操的原则是很重要的。首先,应当选择合适的几个订阅号进行置顶,在不打开微信的情况下自己回想自己订阅过的公众号,再在回想起来的公众号选择两到三个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置顶,很多时候下意识的反应要比我们深思熟虑的结果准确很多,也就是说如果自己对某些事情不感兴趣,那么需要费尽心思才能想起来。对于那些没有指定的公众号,就要自己决定是否取消关注。这就需要时间来证明,平时在阅读公众号的文章的时候,如果文章逐渐变得无趣,并且二也带不来什么“干货”,那么取消关注也无妨,如果有很多收获,并且几乎每篇文章自己都会多阅读几遍,那就选择继续保留。除此之外,大学生也可以选择观察自己阅读公众号文章的频率,有时候可能一个公众号短时间内发的文章过多,那么我们可能就没有兴趣去打开公众号,觉得麻烦或者浪费时间,那么打开公众号的几率就非常低,并且公众号能够短期内发那么多文章,那说明质量也可能不佳,不建议继续关注,因为我们关注可能只是为了看某一篇文章而已;面对于那些多发文章频率不算太高的公众号,我们就要随机抽取几篇文章,如果这几篇的文章都不太符合我们的要求,那么以后为我们提供有效的、有我们想学的知识的文章几率也不会太大,这时候取消关注就好。


      结论
      2020年已经是微信推出的第十个年头了,这个经典的提供每个人交流、分享、学习的软件已经入住到了每一个手机中,也渐渐深入了几乎每一个现代人的生活,成为与他人进行良好、快捷的沟通,彼此分享生活,互相传送文件、良好工作的必需品。微信从最初的单纯社交软件,发展成为了一个拥有完整生态的软件。作为一个现代的大学生,几乎每个人早晨打开手机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微信。但是,微信在带给我们便捷生活的同时,也让我们浪费了很多时间在无用的社交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工作和学习。
      微信的分享性是每个人的生活状态几乎都暴露在阳光下,每一个人的朋友圈都会被上千个人“检查”、“围观”,在这种情况下,微信这个虚拟的社交场所会给某些大学生带来虚荣感,是他们沉浸在这种享受中,越来越在意自己朋友圈是否有人点赞,是否有人评论。随着微信群聊越来越普及,担心自己成为“话题终结者”的心理也逐渐显露出来,就这样微信焦虑也越来越显著,成为了现代社会大学生的一大心理疾病。
      面对微信焦虑,大学生不能够采取那种将手机静音的方法,因为微信焦虑的驱使下,大学生会在没有消息提醒的情况下更高频率的打开手机,这样会更加的加深自己的微信焦虑。大学生首先应该端正自己的对微信使用的真实目的的态度,把微信看作是一款普通的与他人进行沟通、记录自己生活的软件,而不是虚荣心的载体。不要不自己的大部分的生活时间留给社交,社交不是做好工作、好好学习的必要条件;找准自己的生活节奏,经常制定完美可行的生活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做应该做的事,避免将生活重心全部转移到与他人的交往中,在与他人聊天和等待他人回复中浪费时间;在工作时关闭消息提醒,不能让随时发来的消息干扰我们的生活,在某一个确切的时间点再回复,比如像个两三个小时进行统一回复……
      作为大学生,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完美的生活计划,生活在现实中,避免沉浸在网络世界带来的虚荣中,找准生活节奏,为自己而活,那么微信焦虑这个现代生活的心理疾病就一定会悄然消失。


      参考文献
      [1]张清.浅析焦虑症的产生与治疗方法[J].社会心理科学,2013,28(05):3-5.
      [2]熊少青.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焦虑情绪成因之研究[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20,33(02):43-45.
      [3]赵树海.大学生手机碎片化阅读的利弊分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4):23-24.
      [4]代萍.网瘾少年案例分析和转化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29):23-24.


      致谢
      由于自身所掌握到的经验有限,要是没有教师对我进行监督指导,和一起工作同学之间相互扶持,难以想象是否能够完成毕业设计。首先在这里面需要感谢迟玉琢老师。我毕业论文结构和论文细化方面不是特别完整,从论文题目的确定和论文的结构框架,老师都很认真细心的指导。是指导老师依旧细心帮助我解决毕业论文所存在的错误。在辅导我过程所表现出的严谨治学态度与刻骨钻研精神,对我今后学习与工作造成积极影响。这也提醒了我以后认真、严谨对待工作。一份努力一分收获。
      其次,还需要感觉同学在我撰写论文内为我提供的帮助,特别是在专业知识方面,使我能够顺利完成我的学业。除此之外,我还感谢每一位在我撰写论文过程中所提供帮助的每一位教师。
      感谢参考文献内所出现的全部研究人员,是你们为本文撰写提供充足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再次,我再一次表示对于各位的感谢!


      作者:刘凯生

2020年4月10日 19:00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