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联文库-企业内部免费在线文档学习分享平台

博联个人数字图书馆  博联在线文档学习分享平台

博联文库

关注原生态声乐歌唱是艺术发展的必然

总页    科研专区    音乐研究    关注原生态声乐歌唱是艺术发展的必然
    在中央电视台举办歌手大赛后不久,我在与一位出名的民歌歌手及一位著名曲艺家聊天中,歌手谈及到原生态声乐的问题,其中涉及原生态的定义概念、原生态歌与民歌的区别、参赛的评比方式、挖掘保护原生态的方式和当前文艺界对此现象的争议等。所谈到的一些观点与我自己在观看电视播放时一些直观感受颇有一点共鸣,也引起了我本人对该问题的兴趣。随后,上网了解了这方面更多的信息,果真争议不浅。我略加了思索,理了自己的思绪,写出本短文与一切对原生态艺术抱有兴趣的朋友进行交流。
    我在开始思考时,想起了马克思一段关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的哲学论述,启迪了切入此问题的思路。这段论述大致上是讲,在人类历史上存在着和古生物学中一样的情形,由于某种判断的盲目,甚至最杰出的人物也会根本看不到眼前的事物;后来,到了一定的时候,人们就会惊奇地发现,从前没有看到的东西现在到处都露出自己的痕迹;越过中世纪去看每个民族的原始时代是和现实社会趋向联系着的,于是他们在最旧的东西中惊奇地发现了最新的东西。为此我联想一个时期以来,西北风、东北潮出现,众多边疆少数民族歌手、边远地区乡村歌手的涌出,侗族歌手在西欧引起的不同凡响,大众对港台流行通俗演唱的各类反响,不少艺术家对发展原生态声乐歌唱的关注的言谈,以及这多年来,我国声乐艺术获得的巨大发展,取得的惊人进步和存在的困惑等。略加梳理,总体上得到了这样的一个结论,关注原生态声乐歌唱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这样一个结论是中西音乐史所昭示的结论。综观中西音乐史,这样的现象,在声乐艺术发展中“到处都露出自己的痕迹”,“在最旧的东西中惊奇地发现了最新的东西”是屡见不鲜的。
    西方古典音乐是从巴洛克时期的巴赫开始的,其前的尼德兰音乐家吸取民间声乐,建立了复调音乐,冲击着传统宗教音乐的严肃性和统一性,尽管宗教音乐从一开始就不断地吸收民间音乐的养分,而复调音乐却遭受到宗教权威的激烈反对。是当时的音乐家帕勒斯特里以教堂清唱式的合唱音乐形式,用折中主义方式保护了复调音乐,使音乐得以发展。同代的音乐家蒙特威尔将宫廷贵族歌剧带回了民间,并将民间管弦乐器发展成乐队引入伴奏,发展和声,创立了美声唱法。从巴赫、亨德尔古典音乐到称之为“现代音乐之父”的梅西安是一脉相传的。美国现代音乐特点就在于,许多新作品的基础是民间风格、民歌素材、通俗音乐节奏。也许有人会讲,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西贝柳斯等民族乐派和巴托克、艾夫斯等新民族乐派是如此,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等是如何呢?其实这是一个事物形式上的否定之否定发展过程,是一个形式与内容的辨证关系,是一个收集、整理、吸收、综合、发展的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历史过程。确有众多的音乐家收集着民间音乐,然后以其调式节奏开展创作,使其普遍化和规律化,形成独特的新颖的旋律、和声,新的音乐语言,新的音乐风格。其中不乏其人,不但吸收本民族的,也注重收集世界各民族的民间音乐,如梅西安就吸收了印度的节奏、古希腊的韵律和佳美兰的打击乐等。巴托克大量收集了东欧、土耳其、阿拉伯的民歌,并将其融入于自己的作品之中。而古典派表面看是追求高雅音乐,对原生态不屑一顾,其实它发展的基础是原已有的音乐,其发展的参考系是民间、民族等音乐,古典主义的浪漫派的拉威尔回答了这个问题:“我的音乐大部分建立在过去的传统上,并且是它的一个自然的结果。”可以这样讲,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音乐史,就是这样一部不断从民间音乐吸纳丰富营养的科学发展史。
    中华民乐民歌自古繁荣,人们在劳动中,交流中,祭祀中,“感于物而后动,故形于声”,一些早已收集到《诗经》的《风》类之中。后中原各部乐的一统,以中原乐的调式为主体,融合夷蛮戎狄音乐,又吸纳了印度、波斯阿拉伯和西方景教音乐,数千年中国礼乐与社会一起“沧海桑田几变更”。到上一个世纪之交,国内兴办新学,出现“学堂乐歌”,新歌逐渐流行。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出现以民歌调式填新词或改编新民歌。随即也开始办现代专业音乐教育,学习西方音乐,学习实践西方音乐语言,研究民族音乐。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对华侵略,爱国主义的歌曲大量被创作;随着电影事业发展,新的电影现代歌曲涌现;随着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加之改革开发以来的当代通俗流行歌曲的火暴于市,现代歌曲一直发展到今天状况。我有这样的体会,当你领略当代国内声乐歌唱的欣然感受时,你会不由自主地悠然感到《诗经》、《楚辞》、《唐诗宋辞元曲》的风格、韵律、音调、音色乃至声腔。特别是听一首脍炙人口的民歌,那种美的享受,那种心理深处的共鸣,可使你热泪盈眶。为什么有如此地感受?不就是也体验到了“民族的原始时代是和现实社会趋向联系着的”吗!似乎某些方面在回归,但这种回归是新基础上的回归,是现实需要下的回归。这正说明了现代音乐与原生态音乐有着难以割舍联系。
    提到“原始”,人们可能联想到人类遥远的原始社会,物类的茫茫的原始状态如原始森林。原生态,就是事物的最原始的,最初生成的事物状态。相对现代音乐而言,可以只是350年以前的西方音乐;对中国的现代声乐歌唱讲,可以只是一个世纪前的哪个“原始”    传统的声乐歌唱,当然也包括更远的时代;它不仅包括内地人不十分熟悉的少数民族的原生态,也包括内地的原生态。这个原生态可能是,那种以某个有稳定感的主音为基础,按一定的音程关系,将高低不同的乐音组成了一个体系的原生态的调式;那种有着传承关系的腔调和演唱方法、演唱方式形成的腔调类型的原生态的声腔;那种特有的因发音体、发音状况、发音方法和共鸣器等不同而形成的声音的具个性特色的原生态的音色;那种特有的乐曲的旋律的原生态的音调;那种特有的与本族、本地域语言相和谐的音乐节奏旋律的原生态的音韵。现笼统地将原生态声乐歌唱定义为,“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形式,”大体看是可以的,但是不是“广泛”到不一定,我认为应该从以上多方面去作专业的探索。我认为,那种讲“只有老大娘纳鞋底子时的哼哼,老大爷在大山里晒太阳时唱的小曲儿那才叫原生态”的说法,是狭隘偏颇的,甚至是内在的粗鲁无知。
    中华民族音乐是中国现代声乐发展不竭的源泉。中华民族是极其重“乐”的群体,且不论黄帝时伶伦别十二律、《大夏》乐舞等,在西方第一部音乐专著《音乐论》,被古希腊的比孔子小47岁的德膜克里特成册时,孔子已删定了“皆可弦歌”的《诗经》,算起已两千五百多年,公孙尼子著《乐记》也有两千三百年左右。中华民族的音乐是十分地丰富多彩的,种类繁多,素材丰盛,资料虽因历史几度变迁而多有佚失,仍依然典籍浩瀚,加之散落于民间的,民间艺人口传心授的资源,实是博大精深。这就要去发现挖掘,推动重视原生态声乐歌唱就是捷径之一。显现出来了,就容易发现了。我们的专家就可以去研究整理。我们的作曲家、歌唱家就可以涉猎新的灵感,利用原生态音乐语言来丰富自己的音乐素质。就像德国的门德尔松到了苏格兰,以那里的民间音调和山林中的木管器的声音给予的灵感,写出了他不朽的《苏格兰交响曲》。原生态音乐语言为我们的各类音乐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再学习、再提高的新平台新途径。特别是民歌,离开了本土,脱离了土壤,离“根”就会更甚远,要保持自己的民歌的风格就得以原生态来不断矫正。现在声乐歌唱艺术仍为舞台表演的主流,民歌是其中一个大类,民歌格调古朴,发音自然,而人们多有无法挥去的潜在的乡情,此情已流淌在其血液之中,是精神之需要,心理之需要,既是自娱自乐,也陶醉于情,震撼于声,唱得起精神,起劲。现在有见识的艺术家认为,当前有的歌手用西方歌剧的演唱方法或者像通俗歌曲那样唱民歌,不适合民歌唱法,使民歌严重变了味,失去了听众内在需要的那种东西,也不注重其自己所擅长的民歌的字、腔的韵味,牵强附会而不自然,使喜欢此类民歌的听众感到失望。从市场角度,这就失去了产品的差异性优势,其核心竞争力,就会失去听众,失去市场,也自然会失去发展的机会。
    现在重视原生态声乐不仅仅是“从全国性拉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出发”。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这一发展也包含着文化市场内在的需要。它也可以发展成为一种舞台表演形式,它也会有自己的市场。我认为,讲原生态声乐“不是专门上台表演的,原生态指的是和自然的协调”是欠妥的。音乐“感于物而动”,“唯乐不可以为伪”;站在商业舞台上,原生态声乐一样不会失去了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担心被人炒作是可理解的,怕不能“过上好日子”是坦荡的,但市场的竞争是必然的,声乐要发展是不可抗拒的。是的,所有的唱法都只是唱歌的工具,管它原生态还是别的什么唱法,老百姓喜欢才最重要,但你还是要给自己一个定位,要把握听众潜在的持续需求,而且要力争尽可能的长久不衰。对众多的民歌手不重视从用原生态吸取营养来丰富提高自己,就有失去生气而落伍之可能。
    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分化和融合交替过程。在多元、多样化为发展趋势的当今,科学文化的发展需要给学术研究一个宽松的环境,这不仅是对行政权威要讲的,也是对全社会要讲的,特别是对同一学术研究的主体诸方面更要讲的,主要还是当事者的相互宽容最为关键。早在近二十年前,就有了民族声乐界的学院派与原生态之争。学院派主张民族声乐的类型应该更多一点。要经过了学校专业训练科学唱法,有传统民歌的风格,还要借鉴西方声乐中的发声训练和舞台表演。我认为是对的。但问题要从不同的侧面去分析,对培养特定对象是可以的,要求对象在科学方法指导下发展提高,使其形成新的民族声乐类型;对其研究挖掘则就不同了,首先是要保护样品。你既就是世界著名的专家,对研究对象也可能由于你的时代、知识、偏好、信息掌握的有限性,产生不可弥补失误的风险。假如存在一种类似印度的不对称节奏音乐,你可能它不和中国音乐的“和谐对称”美学原则而要做改变训练,使其失去了别有研究的东西。原生态是一个广泛而复杂存在的现象,它也有自己生存空间和基础,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民族声乐类型,它自身必具有一定的自组织过程功能。现在有的老歌唱家将个别年轻人唱歌不愿下工夫,而借鉴原生态唱法的技巧求成名,当作普遍现象予以嘲弄,好像所有原生态歌手都只配“在大江大河大山大海边放声歌唱,”有失严肃性,与己前辈的身份不符。当然也有的老艺术家,为现在的民歌多为其变味而叹息,呼吁回归。我理解他们行为很可能是符合这样一个思维逻辑,以维护民歌的原有特色而正确地推动民族声乐的发展。在人类文化、政治和经济发展历史上,这样的思想逻辑和行为逻辑形式也是常见的。恩格斯曾讲过,西方的群众运动,总是穿着宗教的外衣,采取为复兴日益脱化的原始基督教而斗争的形式,陈旧东西被摧毁,为新的东西所取代,世界向前迈进。我们要在关注原生态声乐歌唱之中,寻找新形式,寻求新的规律,来发展我们民族的声乐歌唱,繁荣社会文化生活,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
2017年10月14日 22:08
浏览量:0
收藏